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會話短句:I feel you... 我懂...

 

I feel you 是一句非正式的英語表達方式,通常用於表示同理心或理解對方的感受。它可以翻譯成中文的「我理解」、「我感同身受」、「我懂你」等。

I feel you 這個短句其實是「I understand how you feel」的簡化版本。這種簡化的表達方式使得對話更加親切自然,通常用在對方表達某種情緒或困難的時候。

    A: I'm so disappointed that I didn't get the job.
    B: I feel you. Job hunting can be really tough.


像是當朋友抱怨工作壓力大時,你可以說:「I feel you. I've been there too.」意思是「我懂你,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這裡提供一些例句:

  • 對話一:

    • A: I can't believe I failed my exam. I've studied so hard.
           我不敢相信我沒考過。我一直都很認真讀書。
    • B: I feel you. It's really disappointing.
           我懂你的感受,真的很令人沮喪
  • 對話二:

    • A: I've been feeling so stressed with all these deadlines.
           我對於那些截止期限一直感到很有壓力。
    • B: I feel you. It's been tough for everyone.
           我懂你。對大家來說都很不容易。
  • 對話三:

    • A: I'm just so tired of all the drama in my life.
           對於我生活中的大起大落讓我實在感到很累。
    • B: I feel you. Sometimes it feels like too much to handle.
           我明白你的感受。有時候會感覺很多狀況無法處理。

補充說明:
  1. I feel you 通常用於非正式的場合。
    在正式場合,可以使用更正式的表達方式,例如:
    「I understand your feelings」或
    「I can relate to what you're going through」。

  2. I feel you 也可用於表示 同意 對方的觀點。例如:

    A: I think the new movie is overrated.
    B: I feel you. I didn't think it was that great either.

延伸用法:
有時候你可能會聽到類似的句子,比如「I hear you」或「I get you」,意思也相近,都是表示理解和同情。

I hear you: 用來表示你在聽對方說話並理解他們的感受。
I hear you, it's not easy dealing with that.

I get you: 更加口語化的一種表達,表示你完全理解對方的情緒。
I get you, it's frustrating.

下次朋友需要心理支持時,不妨用這句話表達你的理解和同情。

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113年秋季班:多媒體英語聽講訓練


來到AI時代,我們更需要提升人際關係和溝通能力。語言僅僅是工具,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他人並精準有效地表達自己,這需要思辨力和邏輯力。

在這個主動學習的時代,我們擁有大量的多媒體素材,但面對海量資訊,你是否常常感到無從下手?你是否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將AI工具運用在自我學習中?

樹林社區大學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講師合作,在北大地區桃子腳國小推出:多媒體英語聽講課程。除了想要提升英語溝通力的人之外,也推薦給有職場英語溝通需求或是想要提升競爭力的大學生。

課程內容取材自TED Talks、文章和影音等多元素材,通過豐富的議題讓學員練習聽懂語言意涵並提升口說能力。透過互動討論、報告練習和聽講練習,培養學員的學習策略和邏輯思辨能力,進而增強自主學習的興趣。

課程:多媒體英語聽講 (課程介紹與報名)
地點:新北市樹林區學勤路555號
時間:113年9月2日起,每周一 19:00 - 21:30 (共18周)
費用:學分費 NT.3000 (其餘報名費與雜費依照樹林社大公告為準)


📌其他更多相關課程


#樹林社區大學 #多媒體英語聽講 #秋季班 #英語學習 #TEDTalks #國際視野 #口說能力 #AI時代 #英語溝通力 #簡報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職場英語溝通的五大要領


今天讀了 商周.com 一篇文章
(50歲台灣課長,被30歲外國主管「排擠」...她嘆:年紀大了,要改變真的需要時間!) 想借用文中的案例來分享我對職場英語溝通的觀點:

與外國人共事所感受到的挫折感,很可能是來自於不懂跨文化溝通,與年紀無直接關係。年紀大的人或許可能會因為自己長久累積的職場與生活經驗所產生的自信受到挑戰,而比還在摸索的年輕人更容易產生挫折感,但年輕人同樣會因為不懂跨文化溝通而在工作上面臨誤會與困難。

當與外國人共事的時候,英語能力還算是較低的門檻,應該更懂得國際禮儀、專業的職場溝通技巧與文化差異所產生的認知不同,才能與外國人和諧共事。


借用文內的五大重點來說明職場英語溝通的要領:

1. 講重點:在英語的邏輯中,越重要就要越早講。把結論先講出來再講原因或過程,才是正確的英語溝通方式。用中文思維的起承轉合、或是先因為後所以的說話邏輯,很容易讓外國人感到不耐煩。「啦低賽」在職場英語溝通中只會適得其反,因為職場文化就是講求工作效率,講重點就變得很重要。

2. 盡量避免贅詞:有些人覺得學老外講一些填補詞很酷 (像是 you know, well, actually, so...),聽起來好像說話很道地,其實在知識水平較高的外國人眼裡,過度使用填補詞只會令人感覺教育程度不高或是表達能力不足。

3. 要與聽者產生連結:說話的人如果都以自己為出發點,對方不知道這跟他有什麼關係,久了就懶得聽了。另外,職場溝通與生活會話有不同的目的,職場追求工作效率而非交朋友,不但不要在工作的時候跟人「啦低賽」,問私人問題更是一大禁忌。我們喜歡問的:年齡、資歷、薪水、已婚未婚、幾個小孩、住哪裏... 等等,雖然是我們表達熱情的方式,但對外國人來說卻是非常令他們反感的私人問題;通常外國人開始避開自己,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常不自覺問了不該問的問題。

4. 直白陳述:在跨文化溝通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含蓄,講話不可以太直接,因此,也養成利用暗示或肢體語言的溝通技巧,但是對於國際化職場來說,把話講清楚了才是成功的溝通方式,暗示或肢體語言很可能會造成誤會。

5. 具體陳述提升自信:謙虛並用較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是一種美德,但過於謙虛或沒有自信在國際化的職場中卻會給人能力不佳的觀感。採用更具體的表達方式就能避免產生認知落差或是誤會,比方說,「報告可以在下午三點以前完成」會比「我會盡快完成報告」要來的更為具體有效,聽起來也更有自信。

要提升職場英語溝通能力,除了提升英語程度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改變以中文思考邏輯為出發點的習慣,透過學習英語邏輯與國際文化,重新校正在國際化職場中溝通與待人處事的方式與準則;不管年紀多大,只要不緊抓著「我以前都怎樣...」這樣的觀念態度,適應國際化職場並非難事。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防空演習怎麼說? 中英對照練習


明天又要萬安演習囉~
這是美國在臺協會給在台灣的外籍朋友們的溫馨提醒。這些英文不難懂,但是如果從下面中文翻譯成英文,是否能掌握的好呢? 透過中英文對照,體會每句話的意思與背後的功能。嘗試著看中文意思寫出英文,最後對照自己與原文的差異點,作為學習的參考。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that an air defense exercise (Wan An No. 40) will be held from 1:30 p.m.-2:00 p.m. on Thursday, May 18, 2017.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好書推薦:說一口道地英語 一定要會的英語搭配詞 (黃希敏, Marla Hill, 司潔妮)


這次要推薦的新書是 說一口道地英語 一定要會的英語搭配詞。外籍網友分享:I'm so glad to finally see something so worth recommending to local friends! (很高興終於有東西如此值得我推薦給我在地的朋友。)


什麼是搭配詞?我為什麼要懂?


單點記憶而缺乏線性連結的學習方式就會產生怪異的用法,語言並不是像玩填空遊戲一般,把單字填入文法結構中就好了,還必須考慮一些慣用的搭配方式;這種情況並不只有出現在英文中,中文也有很多固定的搭配詞,舉例來說:「昨天」、「上週」、「去年」... 這就是中文的習慣用法,不會有人說:去天、昨週、上年;而這幾個詞的英文是:yesterday, last week, last year,可以看出英文也有英文的搭配方式,而且規則與中文不同、邏輯也不同。換句話說,要真正把英文學好,一定要搞清楚這些慣用的搭配詞。